在数字媒介的浪潮中,网络文学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身份变革。它已不再仅仅是类型小说的生产阵地或热门IP的内容源头,更演变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叙事实验室,为微短剧、互动影游(影视与游戏互动结合)等新兴文艺形态提供着核心动力与创意蓝图。这种转变深刻地验证了网络文学作为“新大众文艺”主要策源地的核心地位。当影视化的重心从传统长剧转向短视频,当阅读体验从单向接受转向互动参与,文艺创作的底层逻辑正在被重塑。 从网文到微短剧:转化类型叙事的核心“爽点” 微短剧的媒介特征突出表现为“微”与“短”。根据2022年国家广电总局的定义,其“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在备案系统中则被更精确地规定为“单集时长20分钟以内”。然而,市场的选择更为严苛,经过大浪淘沙,当前最主流的微短剧时长普遍被压缩在每集3分钟左右。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如何牢牢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无论是在短视频平台与其他内容竞争,还是在社交平台争夺宝贵的引流机会,微短剧的制胜法宝在于其对网络文学叙事套路的极致运用。它通过观众熟悉的符号,迅速暗示其类型归属,并许诺即将到来的“爽点”。 以入围2024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IP影响榜”的爆款剧《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为例,剧集开篇即用字幕“一九八七年”和一场葬礼迅速建立情境。随即,一个当代大学生穿越而来。短短1分48秒的第一集,已经隐含了诸多可能展开的类型叙事与可以期待的爽点。已然对这些暗号熟稔于心的观众立即咬住了抛出的“钩子”,带着对爽点的期待追看下去。 这揭示了微短剧对网文类型叙事的典型转化模式:首先,将复杂的类型叙事模式提纯为极易识别的“爽点”;其次,将大量“爽点”密集地排布在极短时间内,形成类似“大纲文”的快节奏情节;最后,通过典型的服化道、场景与功能性人物对话,实现剧情的高速推进。这种转化不仅适用于改编单部网文,更是一种可复制的方法论,用于转化所有类型叙事的核心“爽点”。 如2020年最早爆红的《歪嘴战神,龙王赘婿》系列短视频,起初并非作为微短剧被制作出来,而是为网文引流的广告,每集仅有一分钟,只演绎“赘婿”身份发生反转的典型场景来展示其核心的逆袭打脸“爽点”——被丈母娘与妻子百般刁难的赘婿,实际上是“天选之子”。靠着对单一“爽点”模式的直接展示与不断重复,这一系列广告视频迅速走红,成为此后微短剧化用网文类型模式的滥觞。 有研究者借用德国社会学家哈特穆特·罗萨等西方学者提出的“社会加速”理论来解释微短剧的加速叙事、加速传播与读者对其的加速消费,而这种加速之所以可能,正建立在观众对网文套路符号的即时识别之上,其背后是网文类型叙事近三十年积淀形成的“爽点数据库”。可以说,微短剧的崛起是网络文学叙事逻辑与短视频媒介逻辑的一次深度耦合。这一加速也离不开技术的支撑,这次媒介耦合是网络文艺向“算法时代”转型的结果。http://www.bj6611.cn/
上一篇: -